
《艺术的故事》
作者:【英】贡布里希
译者:范景中
艺术史,简单地说,就是讲述艺术的故事。其中,贡布里希所写的《艺术的故事》,将通俗的语言表达与内含深刻的专业写作,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法国卢浮宫馆长皮埃尔·罗森伯格曾评价说:“《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着名、最流行的着作之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本系列讲座,选择《艺术的故事》一书中的九个艺术作品故事,通过十讲来探索与发现大千世界的奇妙存在。读者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或能获得视觉艺术的敏感性训练,了解艺术带来的种种视觉发现,进而深切认识和感受我们人类的文明及其价值。
杨振宇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研究生处处长、研工部部长,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方向学科负责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省与国家多个专家库成员。主持创建“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学术论坛和“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学术考察”系列展览与研究。参与组织“贡布里希纪念讲座”和“潘天寿纪念讲座”等重大学术项目。译有《康定斯基回忆录》《理念》等,出版发表《自然之名》等着作与论文二十多篇,主编有“艺术世界”丛书等。
课程设置
第三讲
时间:12月15日(周六)上午9:30
乔托《哀悼基督》: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乔托的方法就完全不同了。对他来说,绘画并不仅仅是文字的代用品。我们好像亲眼看到真实事件的发生,跟事件在舞台上演出时一样。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在细密画里哀痛的圣约翰用的是程式化的姿势,而在乔托的画中他是一种激情的举动,躬身向前,手臂向两边伸开。如果在此处试想一下蜷缩在前景中的人物和圣约翰之间的距离,我们马上就感觉到他们之间留有空间,他们都能够移动。前景中的那些人物表现出乔托的艺术各方面都很新颖。我们记得早期基督教艺术曾经恢复古老的东方观念,为了把故事讲清楚,就必须把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出来,几乎跟埃及艺术的做法一样。乔托抛弃了那些观念。他不要那样的简单方法。他让我们如此信服地看到每一个人物是怎样反映出那个悲剧场面的哀痛之情,使我们能够感觉到那些缩身背对观众的人物也有同样的悲痛之情,尽管没有看见他们的脸。”
——《艺术的故事》[英]恩斯特•贡布里希 [E.H.Gombrich]着
第四讲
时间:12月15日(周六)下午2:00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蒙娜丽莎》:
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然而,抛开我们对它了解的或者自信了解的那些东西,像第一批看到它的人那样去观看它,还是大有裨益的。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足以使人惊叹。她真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有她自己的心意。她似乎跟真人一样,在我们面前不断地变化,我们每次来到她面前时,她的样子都有些不同。即使在翻拍的照片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一奇怪的效果;如果站在巴黎卢浮宫的原作面前,那几乎是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了。有时她似乎嘲弄我们,而我们又好像在她的微笑之中看到一种悲哀之意。这一切听起来有些神秘,它也确实如此,一件伟大艺术作品的效果往往就是这样。然而,莱奥纳尔多无疑知道他怎样能获得这一效果,知道运用什么手段。对于人们用眼睛观看事物的方式,这位伟大的自然观察家比以往的任何一个人知道得都多。”
——《艺术的故事》[英]恩斯特•贡布里希 [E.H.Gombrich]着
专题十讲内容
第一讲 通过艺术的视觉发现:贡布里希与《艺术的故事》(音频点播)
第二讲 《米洛的维纳斯》:古希腊的美与知识 (音频点播)
第三讲 乔托《哀悼基督》: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第四讲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蒙娜丽莎》: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第五讲 伦勃朗《自画像》:自画像与生命的真实写照
第六讲 夏尔丹《餐前祈祷》:静物画与日常的诗意
第七讲 康斯坦布尔《干草车》:18、19世纪风景画与自然的形象
第八讲 马奈《画船上工作的莫奈》:现代生活的画家
第九讲 塞尚《从贝尔维所见的圣维克托山》:现代艺术之父与20世纪艺术
第十讲 毕加索《小提琴和葡萄》:新的视觉发现与艺术实验
|